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三中国现代史1时空观念1949年9月1949年10月1日1950年10月1952年底1953年7月1950年冬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土地改革《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2【中外对比】3面对面”过“考点一考点1新中国的成立(理解)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2)内容:①通过...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1课标:01什么是焚书坑儒?其危害是什么?02秦政府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有哪些?03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及历史意义是什么?结果如何?04巨鹿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结果怎样?05秦朝灭亡的时间及原因是什么?06课后测评2焚书把《秦记》以外的民间收藏的《诗》《书》、记述六国历史的书籍和诸子百家著作,全部收缴销毁。P56坑儒公元前212年,把抓来的460多个方士和仇视他的儒生在咸阳郊外渭水边上活埋。P561....
第2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二)1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2.体会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1.重点: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实践活动。2.难点: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评价。2知识点一不朽的《资本论》1.准备: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图书室里获取大量资料。2.问世(1)1867年,马克思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本论》第一卷。(2)《资...
◆知识梳理◆达标演练◎基础知识过关◎综合能力提升1◆知识梳理◆达标演练◎基础知识过关◎综合能力提升2◆知识梳理◆达标演练◎基础知识过关◎综合能力提升3◆知识梳理◆达标演练◎基础知识过关◎综合能力提升4◆知识梳理◆达标演练◎基础知识过关◎综合能力提升5◆知识梳理◆达标演练◎基础知识过关◎综合能力提升6◆知识梳理◆达标演练◎基础知识过关◎综合能力提升7◆知识梳理◆达标演练◎基础知识过关◎综合能力提升8◆知...
专题2近代中西启蒙思想的比较主干串讲史料分析高考链接主干串讲一、欧洲的启蒙运动1.含义:启蒙是使人们摆脱未成熟状态,把人们从迷信和偏见中解放出来,是获得了勇气的运用理性反思并走出传统束缚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复兴是启蒙运动的渊源,17~18世纪启蒙运动上升为欧洲社会思想的主流。2.主张(1)哲学上,启蒙思想家最初用自然神论,后来用无神论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2)经济上,主张以自由放任对抗封建官僚机构的束缚,为后...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1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掌握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发展进步的表现,认识交通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2.掌握近代以来中国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理解科技进步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2内容索引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深化探究——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随...
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1第3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2[课程标准]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3一1787年宪法的制定1.制定的背景(1)政治前提:独立战争的胜利。(2)《邦联条例》实施后,邦联政府的弱点日渐显露,社会矛盾日益激化。(3)启蒙思想的影响。42.制定概况(1)制定机构:...
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本专题贯穿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重要区域。从内容构成上看,主要可划分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两部分。从命题趋势上看,随着我国改革步入“深水区”,本专题的考查热度会继续保持。在复习本专题的内容时,要注意掌握改革的2背景(政治、经济、思想、国际环境等)、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作用(进步、消极)、性质、特点、启示、评价(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第三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1时空观念16世纪初18世纪末19世纪初1826年1857年1859年19世纪中期“三角贸易”拉美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2【中外对比】世界中国侵略1.“三角贸易”2.英国在印度的疯狂掠夺1.两次鸦片战争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反抗1.玻利瓦尔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拉美独立运动)2.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1.林则徐虎门销烟2.太平天国运动3时间16世纪初~19世纪中期“三角贸易”示意...
古代外交独立、自主、和平1近代中国的外交《清政府与八国联军》——屈辱的2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3学习目标:1、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3、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4、概括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4自主学习:1、找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2、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哪个?有什么意义?3、找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内容、意义。...
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研透全国卷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广大师生在二轮复习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备考,高效备考。将本部分置于开篇的理由有三:一是让考生明确考向,备考不走弯路;二是本书的编写以此为导向,后面的编排内容是对此部分内容的应用和印证;三是让考生先学会解题通法,有利于在以后的训练和考试中加以实践和运用。1一、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21.整体布局——遵循考纲,科学统筹(1)时序化...
第十六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1考点一第二次世界大战(3年1考)1.慕尼黑会议(1)背景:德国吞并奥地利后,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2)召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在德国慕尼黑举行。2(3)内容:把_____________的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4)影响:把_______政策推向顶峰,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捷克斯洛伐克绥靖32.爆发和扩大(1)全面爆发:_____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
专题五近代化探索——2018年是戊戌变法120周年1本专题主要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在思想、政治、经济层面的近代化探索历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和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知道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下,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近代化探索基本线索】典型事件政治级别思想主张学习内容学习对象经济近代化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技术(器物)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师政治近代化戊戌变法(仿日...
历史福建地区主题25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世界现代科技文化121.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发生了哪几次变动?每次变动的原因是什么?(1)第一次: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重新调整了它们在欧洲、西亚、非洲和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2)第二次:二战后形成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原因:二战改变了国际力...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拓展延伸拓展延伸第6课戊戌变法第6课丨戊戌变法1知识梳理一、公车上书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2.简单经过: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请求光绪帝实行变法,史称“公车上书”。3.历史意义:________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第6课丨戊戌变法知识梳理拓展延伸2二、戊戌变法(又称“________”)1.时间:1898年。2.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3.主要内容(1...
第十八单元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12013—2017年中考命题分析与2018年趋势预测考点内容年份题型题号分值命题趋势人文主义2017年单项选择82分本单元是历年安徽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之一,考查题型多样,注重对分析比较、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能力的综合考查。备考时,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历史作用,并应认识到它与启蒙运动都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二是哥伦布及其远洋航行,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历史...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三人类文明的引擎[目标导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一、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1.表现:时间人物成就意义1733年_____飞梭织布行业效率有所提高1765年哈格里夫斯“______”纺纱效率提高凯伊珍妮机1769年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自然力取代人力1779年克隆普顿“骡机”纱的产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1785年卡特莱特__________织布效率提高水力织布机2.意义:英...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必考部分第十四单元古今中国的科技和文艺第5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1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考纲明示:(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