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1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峰并峙的高峰,杜甫也是盛唐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学习这个专题,要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能借助注释鉴赏本专题中杜诗的代表作品,并能初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及其...
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1文题解读文本赏读内容索引文本拓展2文题解读3一、诗人名片杜甫——长安到四川的四年流浪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只身逃出长安,投奔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的从八品的谏官。不久因上疏触怒肃宗,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于是丢弃官职,进入当时尚为安定的四川。从安史之乱爆发到入川的四年,国家动荡,百姓流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
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客至1文题解读文本赏读内容索引文本拓展2文题解读3一、诗人名片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十一年到成都后,杜甫靠朋友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靠好友严武表荐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这一时期,生活相对安定。后因蜀中大乱,杜甫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向东漂泊至夔州,住了两年。这两年是杜甫创作的第二次高峰。到57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59...
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旅夜书怀1文题解读文本赏读内容索引文本拓展2文题解读3一、诗人名片杜甫——困居长安十年35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长安却一再碰壁。大约在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就是杜甫这段时期生活的形象写照,...
专题整合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1内容索引归纳提升整合拓展,对接高考读写空间积累素材,赏读佳作2归纳提升3杜甫与律诗一、律诗简介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或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
8-2沉郁顿挫杜甫诗《登高》高一语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千古哀情,悲秋绝唱——登高杜甫统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学习重点】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学习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
了解背景《登高》是大历二年(767)秋重阳节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杜甫在夔州时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