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学习导航]1.结合教材P62~6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2.结合教材P64,尝试DNA粗提取和鉴定。[重难点击]1.辨析各种生物的遗传物质。2.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实验过程。通过前面两个实验我们知道:很多生物的遗传性物质是DNA,那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呢?我们又该如何从生物体中提取和鉴定DNA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RNA是...
第五节关注人类遗传病[学习导航]1.结合实例,描述常见基因遗传病的类型和发病原因。2.结合实例,概述人类染色体遗传病的类型。3.了解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重难点击]1.遗传病的常见类型及特点。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英国科学家查理达尔文,与其舅父的女儿埃玛结婚,共生育6个孩子,但可怕的遗传病导致其中3个早死,另3个一直患病,智力低下,终生未婚。为什么近亲结婚会导致遗传病发病率的提高呢?本节课...
基础强化练六名篇名句默写专项练+基础组合练6名篇名句默写专项练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写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人以此借古讽今,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答案(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第3课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及人类基因组计划[学习导航]1.结合教材P82,归纳中心法则的内容,并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2.阅读教材P83,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有关内容。[重难点击]1.中心法则的内容。2.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生物体的这些性状都是由蛋白质体现的,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那么基因和性状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首先我们看一下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一、教学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为教材依据,巩固已学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并进一步拓展相关概念和原理,使学生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原电池。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着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二、教学背景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在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已经重...
油脂(第一课时)1.要证明硬脂酸具有酸性,可采用的正确实验是()A.使硬脂酸溶于汽油,向溶液中加入石蕊溶液,溶液变红B.把纯碱加入硬脂酸并微热,产生泡沫C.把硬脂酸加热熔化,加入金属钠,产生气泡D.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里加入硬脂酸,微热,红色变浅甚至消失2.将下列物质分别注入水中,振荡后静置,能分层浮于水面的是()①溴苯②乙酸乙酯③乙醇④甘油⑤油酸甘油酯⑥硝基苯A.全部B.①②⑤⑥C.②⑤D.①⑥3.下列“油...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学习目标:1简述核酸分子的组成;2:概述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自主学习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模型名称:模型2.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和英国物理学家3.构建依据1、核酸的基本单位是,由一分子、一分子和组成。2、组成DNA的碱基有,组成RNA的碱基有模型构建1:脱氧核苷酸模型构建2:脱氧核苷酸链在图三各结构的适当位置上,连上相应的化学键,使其成为一条脱氧核苷酸链。模型构建3:DNA双链(平面结构...
油脂(第二课时)【学习目标】2.通过类比酯的性质,理解油脂的化学性质(氢化、水解和皂化反应);3.了解肥皂、合成洗涤剂与人体健康等知识。【学习重、难点】油脂的组成及性质【学习过程】新知探究:活动一:油脂的性质2.化学性质(1)水解:在酸、碱或酶等催化剂的作用下,油脂均可发生水解反应。①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溶液中的水解方程式:②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方程式:③皂化反应:油脂在溶液中的水解反应。(2)氢化(...
糖类(第一课时)1.(双选)下列有关糖类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凡符合通式Cm(H2O)n的化合物都属于糖类,不符合通式Cm(H2O)n的化合物都不属于糖类B.凡具有甜味的物质都属于糖类,凡不具有甜味的物质都不属于糖类C.糖类物质只含碳、氢、氧三种元素,但含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有机物不一定是糖类D.糖类物质有的具有还原性,有的不具有还原性2.关于100mL0.1molL-1蔗糖溶液中所含溶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其质量为34.2gB...
原电池【学习目标】1、知道单液原电池的缺点,认识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2、理解盐桥的作用;3、能够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原电池总反应方程式;4、利用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简单原电池。【学习重点】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盐桥的作用。【学习难点】盐桥的作用,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的设计。【学习任务1】已知Zn(s)+Cu2+(aq)=Zn2+(aq)+Cu(s)△H<0,用以下药品和仪器组装...
考点6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的特征,明确化学平衡的建立条件及判断依据。【精确解读】1.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①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前提:反应物和产物必须同时存在于同一反应体系中,而且在相同条件下,正、逆反应都能自动进行;②不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几乎只能向一定方向(向生成物方向)进行的反应;...
糖类(第二课时)【目标要求】1.知道蔗糖、麦芽糖结构和组成的关系,能区分二者的化学性质。2.了解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性质,掌握淀粉的水解反应实验。一、二糖——蔗糖和麦芽糖1.蔗糖:自然界分布最广的一种______,是由1分子________和1分子______脱水形成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麦芽糖:分子式为____________,与蔗糖互为________,...
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6离子反应与离子共存【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离子反应与离子共存,明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常见的无隐含条件的离子共存与有条件离子共存的类型,离子反应的判断方法及注意点。【精确解读】1.离子反应: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有离子参加或离子生成的反应;2.离子反应的实质:反应总是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①生成难溶物质(沉淀);②生成易挥发物质(气体);③生成难电离物...
考点10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
第1套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粗犷.(kuáng)镌.刻(juān)量.体裁衣(liàng)卷帙.浩繁(zhì)B、埋.怨(mán)载.体(zài)暴殄.天物(tiǎn)戛.然而止(jiá)C、宝藏.(.zàng)应届(yìng)恪.守不渝(kè)擢.发难数(zhuó)D、熨.帖(yùn)熟稔.(rěn)相形见绌.(chù)徇.私枉法(xùn)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终至孤单。心灵于是...
考点9苯酚的化学性质【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苯酚的化学性质,主要是明确酚与醇的结构差异与性质差异,特别是酚的特征反应,理解酚的弱酸性、酚的取代及颜色反应。【精确解读】1.分子结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比例模型结构特点C6H6O苯酚分子里至少有12个原子位于同一平面内,是极性分子2.物理性质:①颜色/状态/气味:纯净的苯酚是无色晶体,苯酚具有特殊的气味,长时间露置在空气的苯酚晶体会因被氧化而呈现粉红色,故苯酚...
考点4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1.森林的生态效益(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资源的存在,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稳定水位、改善水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调节气候,净化大气森林对于生物圈内的物质循环有重大作用。对大气污染有净化、调节和缓冲作用。光合作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数量上的相对平衡,形成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3)减弱噪声、阻滞粉尘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日趋严重。树林高大,枝叶交错重叠,能吸收扩散的...
油脂(第一课时)1.下列有关油脂的说法错误的是()A.油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属于酯类B.油脂的水解反应叫皂化反应C.天然油脂大多数是由混合甘油酯构成的混合物D.油脂里饱和烃基的相对含量越大,熔点越高2.(双选)油、脂肪和酯相比较()A.油是高级脂肪酸的单甘油酯B.脂肪是高级脂肪酸的混甘油酯C.油是高级脂肪酸含不饱和烃基的量相对较大的混甘油酯,因此油属于酯类D.脂肪是高级脂肪酸含饱和烃基的量相对...
考点7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及进程1.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工业化是指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和条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