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49—1956历史性转变I.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II.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军事:歼灭国民党主力,解放中国大部分地区政治:建立人民政府、巩固工农联盟、壮大统一战线经济:土地革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国际: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民主国家涌现、苏联支持二、中...
第五章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1982——1989I.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II.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III.确定了“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和部署一、中共十二大与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20世纪末建...
第四章伟大的历史转折1976——1978I.拨乱反正II.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节在徘徊中前进和走向历史转折一、揭批“四人帮”运动的开展与邓小平重返领导岗位粉碎“四人帮”问题依然存在“既要解决问题,又要稳定局势”清查四人帮,调整领导班子要求:邓小平复出天安门事件平反华国锋“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邓小平“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
第七章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2002——2012I.经济体制改革;政治文明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II.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第一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中共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2002年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
1989——2002第六章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I.两极格局解体;国内新情况新问题II.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第一节在经受严峻考验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平息国内政治风波与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胡耀邦赵紫阳邓小平李鹏平息动乱总结经验调整领导成员江泽民:中央军委主席杨尚昆:第一副主席刘华清:副主席二、应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与打破西方国家的“制裁”西方压力——谴责制裁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中国...
第二章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I.八大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和任务II.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第一节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一、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发表《论十大关系》Q: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应该如何建设和发展?A:《论十大关系》《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赫鲁晓夫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大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1956年4月25日——《论十大关系》前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全书目录导论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二章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第三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四章伟大的历史转折第五章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第六章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七章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后记导论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分期三、学习中华人民共和...
导论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分期三、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意义和方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历史发展研究对象:历史进程学科性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建立,由弱到强,不断巩固和发展,以及如何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反映的是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的规律二、中华人民共和...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及其革命变革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发展三、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革命变革与重大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无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集中反映,是19世纪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产物,是马克思、...
第一章伦理思想传统第一节正确看待伦理思想传统一、伦理思想传统的形成二、伦理思想传统的继承三、伦理思想传统的发展一、伦理思想传统的形成同其他古典人文思想传统一样,伦理思想传统的形成源于人类的远古文明和原始文化。早期社会的原始宗教礼仪和禁忌风俗无疑是伦理思想传统形成的文化源头,但还不是伦理思想传统的真正开端。伦理思想传统的真正形成是随着人类对自身道德生活、伦理关系和道德价值观念的自觉意...
第五章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一、道德原则及其历史形态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依据和架构第一节道德原则的界定及其依据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道德原则,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反映了这个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要求,是该社会道德体系的总纲和最基本的规范。一、道德原则及其历史形态道德原则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性价值指导原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第四章道德的本质、结构与功能第一节道德的本质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解方式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一种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
12第十章道德教育与道德传播3第一节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一、道德教育的基本矛盾和规律二、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4一、道德教育的基本矛盾和规律道德教育是指依据一定目的,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人们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地施加系统道德影响的道德活动。道德教育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要使道德教育卓有成效,必须正确认识道德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揭示道德教育的特殊规律。5(一...
第十一章道德理想与道德修养第一节道德理想道德理想的特征与类型道德理想与道德信念道德理想与道德品质一、道德理想的特征与类型道德理想是指人们基于对一定社会或阶级基本道德要求的认识,而自觉追求和向往的完善的社会道德制度、道德关系、道德风尚和完美的人格。它一方面体现为人们对完善的社会道德制度、道德关系和完美的社会道德风尚的预见和期待,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在道德修养方面所向往和追求的完美...
第十二章道德建设第一节道德建设概述一、道德建设的主体二、道德建设的目的和任务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指导下,根据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为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提升社会道德水平而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措施的现实的道德活动。一、道德建设的主体通过对道德建设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道德建设既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统治阶级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因此,自人...
第三章道德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道德的起源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Î÷½ÕÜѧÊ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一)天意神启论这种观点或者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上天的命令,或者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上帝的启示。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天命”、“天道”、“天理”决定一切,道德乃是天意。些西方思想家将道德归因于神的存在,认为道德是神的...
第七章道德的基本范畴第一节善恶一、善恶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二、道德善与道德正当三、趋善避恶一、善恶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善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行为、品质、人格以及个人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的最一般概念,是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所发生的复杂道德关系的反映,是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的最一般依据。善恶指的不是行为、品质本身,而是指它们所具有的道德性质,即善的性质或恶的性质。但是,对于善恶性质...
第六章道德规范第一节道德规范的内涵与作用一、道德规范的内涵二、道德规范的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主要是以规范的形式发挥作用的。在道德领域,它是人们判断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或行为道德与不道德的基本尺度,也是指引人们在行为之时选择做与不做以及怎样做的基本标准。一、道德规范的内涵道德规范就是人们在道德方面应当遵循的行为规则。道德规范是人们选择行为的根据,同时也是人们判断行为是否道德的标...
第九章道德价值和道德评价第一节道德价值价值与道德价值道德价值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道德价值的多样取向与一元导向一、价值与道德价值“价值”一词早在中国魏晋时期便已出现,但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则最早出现在西方古典经济学中,指商品的交换价值,后泛指对一切具有“好”的效能的客体的肯定,意味着一定客体被人类需要,对人类具有积极意义。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则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马克...
道德心理和道德情感第八章第一节道德心理及其形成一、何为道德心理二、道德心理的形成三、道德心理的特征第一节道德心理及其形成严格意义上的道德心理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心理结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综合。道德心理既受社会道德状况、文化的影响,也与个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息息相关,它的形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何为道德心理道德作为重要的价值概念,与心理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第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