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朗诵比赛活动策划书一、活动目的厚德博学,唯实求新、以德为行以学为上都在告诉广师的学子们应当不断地进行学习,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丰富自己的才学。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提高核心竞争力,弘扬古典诗词文化,同时为学院即将举行第四届专业基础知识竞赛做准备。我院决定在中文专业学生中开展诵千古美文,弘华夏德学古诗文朗诵比赛。本次比赛分初赛和决赛,初赛由每个班自行组织,推举出一名或一...
高考语文初中古诗文情景式背诵默写(1)《论语》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4、《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论语》中...
高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情景式默写汇编(五十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对古诗文背诵的篇目由过去的64篇,增加到74篇。小编精心整理了此74篇古诗文,对于重点字词以及多音异读字做出标注,奉献给广大考生,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
高中古诗文必背64篇2019高考必背古诗文高中阶段有哪些必背的古诗文?高考必考的古诗文都包括哪些?下文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必背的古诗文,供参考!2019高考必背64篇古诗文1.《论语》2.《鱼我所欲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4.《曹刿论战》左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前出师表》诸葛亮7.《桃花源记》陶渊明8.《三峡》郦道元9.《马说》韩愈10.《陋室铭》刘禹锡11.《小石潭记》柳宗元12.《岳阳楼记》范仲淹13.《醉翁...
2019年中考语文必考50篇古诗文默写(1)《论语》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4、《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论语》中...
考案2古代诗文阅读本考案共4页,共21题,共160分,考试时间160分钟一、文言文阅读(本题12小题,5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本题4小题,19分)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①,正春献八箴__,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帝不省。王贵妃薨__,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
2017年北京高考必背古诗文汇总2017年北京高考必背古诗文汇总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背诵与默写篇目整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考必背古诗文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
新课标卷高考古诗文背诵64篇篇目情景式默写汇编高中部分(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
附初中古诗文默写50篇1.孔子语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由...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素材)七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孙权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第1页/共38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汇总资料古诗文资料(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1曹操1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东临2碣石3,以观沧海。水何澹澹4,山岛竦峙5。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文资料(素材)古诗文学习资料(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11岳阳楼记1范仲淹1选自《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扼长江,临洞庭。始为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训练水师时构筑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在阅兵台旧址建楼。唐宋以后此楼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建。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译文、词解、赏析集锦(共9份打包)白话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新高考适用的60篇背诵古诗文2023高考使用60篇的地区山东、河北、重庆、湖北、湖南、福建、广东、海南、辽宁、浙江、江苏、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云南、西藏。一、必修(10篇)1.《论语》十二章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助记]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②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助记]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③子...
六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第十四章古诗文素材第十四章古诗文基础知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描写四季的诗句描写物象的诗句描写爱国之情描写亲情描写边塞风光色彩篇四季篇数字篇动物篇最字篇《诗经》《汉乐府民歌》曹操曹植陶渊明读准字音和节奏注意特殊词语的意义翻译文言文理解文言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小学文言文集锦学习要求:1.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2.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素材)八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语文中考复习专题七上古诗文阅读理解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专题古诗文阅读理解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考试说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第四阶段(7—9年级)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古诗文80篇。在评价建议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汇总资料(素材)古诗文资料(八年级上册)10三峡1郦道元1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