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房宫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阿房宫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文本分析,探讨秦国灭亡的原因。3、审美鉴赏与创造:借助课文赏析赋的特点,关注文中所使用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了解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
21《三黑和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字与写字:读准“疙瘩、顺溜、蹚坏等字音,会读多音字“场”。2.阅读与鉴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借助工具书或自己的积累理解“翻身、白霎霎、送公粮等词语意思;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及获得土地后的喜悦之情。3.表达与交流:说说自己对脚下土地...
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材分析本课三首古诗,出自不同朝代的诗人,但都是咏物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了一幅辽阔而凄冷的边塞战场风光。“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人把自己比喻成纵横边塞的战马,借战马抒发志向情怀。一句“何当...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会认“誊、励等6个生字,正确认读“腼腆、谨慎”等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腼腆、得意扬扬等词语的理解。(重点)2.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情感上的变化。(重点)3.通过品读感悟和交流探究,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抓住描写动作、语言和...
17《松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7松鼠【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敏捷、光滑、搭窝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3.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4.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教学重难点】1.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
二《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登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以“杜甫很忙导入,根据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上杜甫的足迹图呼应“杜甫很忙”并带出《登高》。二、明确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三、了解作者结合足迹图分析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并点出每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四、背景介绍此诗写于大历二年...
6怎么都快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7.怎么都快乐【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怎、独、跳、绳、讲、羽、球、戏、排、篮、连、运13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玩、很、当、音、讲、行、棋、许”8个汉字。2.联系上下文了解“独自、静悄悄、有劲等词语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积累“跳绳,踢足球”等词语,并能照样子说出这样结构的词语。3.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情趣,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
7静夜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静夜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夜、思等9个生字,认识反文旁,会写“思、床”7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3.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4.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5.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体会作者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教学难点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导入1.夜晚来了,月亮出来了,出示“月,它...
2乡下人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2、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教学重点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回顾谈话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
1《阿Q正传》(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必下《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阿Q形象。2.理解作者意图,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3.体味鲁迅对国民性的观察与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思考。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概括归纳阿Q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双重性格);教学难点:理解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和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
4邓小平爷爷植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教学目标:1.我们需深入熟悉“邓、坛、龄等14个生字,并能熟练掌握“邓、植、格”等8个生字的书写技巧,同时全面理解每个词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2.我们要以清晰、准确、且充满感情的声音朗读课文,让文字在我们的演绎下生动鲜活,仿佛跃然纸上。3.我们应深入感受邓小平爷爷植树时的专注与投入,理解他对于环境保护的深切期待。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更加认识到植树...
写作写出人物精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逐字稿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掌握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培养审美鉴赏能力。2.学会运用写人方法写出人物精神,提高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创造生活的情怀。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学掌握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学会运用写人方法写出人物精神,提高写作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
2《边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把握故事情节内容,了解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3、分析翠翠、爷爷及傩送的人物形象,并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点。4、领会作者的创作主旨,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教学重难点】分析翠翠、爷爷及傩送的人物形象,并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点。领会作者的创作主旨,走进...
2找春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找春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读“脱、袄等14个生字,会写“荡、寻、杏”3个上下结构的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出语气和重音。3.读懂课文,感知早春时节的美丽,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乐趣。【教学重点】1.认读“脱、袄等14个生字,会写“荡、寻、杏”3个上下结构的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出语气和重音。【教学难点】...
1春夏秋冬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春夏秋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实物或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四季的变化。借助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四季景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美的...
1《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主要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
20蜘蛛开店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蜘蛛开店》教案教学目标: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小练笔。3.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阅读寓言的兴趣。教学重点:朗读和理解蜘蛛开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抓住店铺与蜘蛛的关系。教学难点:根据事物的特点,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想象。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
初中语文9《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桃花源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8彩色的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8彩色的梦教学目标1.认识“盒、聊等9个生字,会写“彩、梦”等9个生字,会写“彩色、脚尖等8个词语。2.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彩色铅笔画出的梦。3.能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相关段落把自己想画的内容写下来。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2.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彩色铅笔画出的梦。教学难点能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相关段落把自己想画的内容写下来。教学课时2课时第...
7《猴王出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猴王出世》教学设计《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吴承恩,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大唐西域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吴承恩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文中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