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卖油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3《卖油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借助注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能复述课文故事;2.品析文章语言,分析人物特点,感受语言之美;3.了解卖油翁和陈尧咨的交锋过程,感受小人物不卑不亢、坚定自信,充满智慧的优秀品格的光辉与魅力。【学习任务】1.合作疏通文意2.制作人物卡片3.分析人物形象4.探讨文章主题【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我...
23《黄继光》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学期春季课题黄继光教学目标1.读词理解,了解战争背景,感受战场的残酷。2.通过为电影配字幕、配音等环节,扣住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感受黄继光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3.通过比较字幕和朗读,体会反复手法在突出人物品质、增强情感表达方面的妙处,并尝试运用。4.通过比较不同电影结局、配上结束字幕等方式,升华英雄伟大形象,表达...
5gkh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gkh》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题汉语拼音5《gkh》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借助多媒体和编顺口溜等方法,正确认读、书写声母gkh;2.正确认读声母与带调单韵母组成的双拼音节。教学重点:正确认读声母gkh。教学难点:读好声母与带调单韵母组成的双拼音节。。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天老师准备带大家一起去灵溪公园看看,认识几个新朋友。出发之前,请大家检查自己的背包,包里有什么...
高中语文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第八单元第一课时《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有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必修上第八单元第一课时《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有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有效教学目标:1.认识词语的构成规律;2.建构积累词语的多种方法,探究词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教学重点:认识词语的构成规律,掌握积累词语的多种方法。教学难点:掌握...
8《匆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匆匆》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匆匆》一文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虽感伤却并不颓废,虽苦闷却并不消沉。行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发出内心的感叹,警醒自己惜...
13《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能目标:1.能运用破题法,理清作者思路。2.能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解读关键语句,得出作者写作意图。3.能通过第二次破题,借力链接材料,加深对牧羊人形象理解。理解目标:能借助两次破题,深悟种树的故事带来的人生启示,感受牧羊人身上的人性魅力,以及牧羊人形象的终极意义和价值。迁移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借力《老子》名言,央视...
14《母鸡》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4《母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母鸡》一文,依旧出自著名文学家老舍之手,堪称其又一力作。文章精妙地描绘了作者对于母鸡看法的转变,进而赞颂了母爱的伟大。该文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前后对比鲜明。前半部分,作者细腻地刻画了母鸡叫声的刺耳、欺软怕硬的性格以及居功自傲的态度,塑造了一个令人不悦的母鸡形象。然而,在后半部分,母鸡的负责任、慈爱、勇敢和辛劳等品质被...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多借鉴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在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作者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整首诗,意象丰富,寓意深刻,透过作者所描绘出的意境,可以很容易的让师生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的产...
8红楼春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五年级学期春季课题《红楼春趣》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2.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教学难点: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
9端午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等14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底2个新偏旁:会写“豆”一个生字。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了解“箬竹叶、美滋滋等词语的意思。2.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描写粽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3.能创意描述事物的特点。4.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来历、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会浓浓的亲情。【教学...
4《三月桃花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月桃花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美丽和可贵,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特点。2.教学难点:体...
《赵州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赵州桥》教学设计(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历史背景、结构特点以及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历史价值。难点...
3《声声慢》(寻寻觅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9课《声声慢》(寻寻觅觅)一、素养目标1.赏析词作中的景物描写及人物形象。2.赏析词作的语言及表达技巧。3.赏析词作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二、教学素养宋词之美,美在雄浑苍凉、豪迈悲壮,美在清丽淡雅、婉约多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气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让我们看到了辛弃疾抗战救国的情怀。“寻寻...
《花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两课时)13花钟教学目标1.会认“芬、芳等9个生字,会写“芬、芳”等12个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苏醒等14个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3.能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第1、2自然段的大意。4.能体会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开放的好处,并借鉴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教学重难点能体会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开放的好处,并借鉴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学前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2.准...
14《母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部编版四下语文《母鸡》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母鸡》是统编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作品。《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情感的,这一要素在第一单元“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强调了不仅要体...
1春夏秋冬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春夏秋冬》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通过图文对照、偏旁归类、动作演示等方式,学生能够认识“霜、吹等5个生字和雨字头、双耳旁2个偏旁,做到咬字清晰、读音正确;通过学生自主对比观察、教师归类指导、巧计口诀的方式学生会写“春、冬、花、雪”4个字,做到认真工整、字迹干净、占格、笔画、笔顺正确。通过课前跟读、教师范读、拍手歌的游戏方式,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关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2.理解《关雎》的诗意及表达的情感。3.学习诗歌赏析的方法。4.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难点:体会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人们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传递着生活中...
19小英雄雨来(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热情,启迪思维火花)本课将以精彩的互动和深入探究为核心,引领学生们领略《小英雄雨来》的文学魅力。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深入感悟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品味语言艺术的奥妙,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让我们携手共进,探索这个动人的故事世界,激发孩子们...
16雷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雷雨》教学设计【课前解析】《雷雨》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短文。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提取主要信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第一至三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理解内容,重点关注“压“垂”两个词语,通过做动作、看图片、联系生活等方法,体会它们运用的好处。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读好关键词。第四至六自然段再现了雷雨中...
1-3《庖丁解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对话先贤臧否人物——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专题学习活动设计课题:《道:游刃于自然的缝隙》授课教师:单元课时:第三课时课时三道:游刃于自然的缝隙——《庖丁解牛》教学设计(一)【学习情境】《庖丁解牛》作为《庄子养生主》的开篇文章,延续庄子一贯的行文风格,运用高度形象化的寓言,阐述高度抽象的哲理。文章以刀喻人,以“技经肯綮喻社会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