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金木水火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金木水火》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识字课文,主要介绍了“金木水火土这五个自然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课文内容简洁易懂,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自然现象与生活的关系,增强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等特点。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和拼音能力,可...
2《小二黑结婚》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小二黑结婚》教学设计(高二选择性必修中)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梳理情节结构。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语言风格。3.领悟小说主旨,讴歌新社会的胜利。教学重点1.了解时代背景,梳理情节结构。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语言风格。教学难点1.领悟小说主旨,讴歌新社会的胜利。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中国...
2《六国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6课教学设计第16课《六国论》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作者背景常识四、鉴赏活动五、文本研读六、文本联读第16课《六国论》一、素养目标1.梳理、积累两文中的重要文言基础知识;背诵两文。2.把握两文的思想观点、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3.赏析两文不同的说理风格、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4.学习文中体现的责任与...
4四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四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四季》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出四季的特征。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朗朗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与想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
1《阿房宫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阿房宫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文本分析,探讨秦国灭亡的原因。3、审美鉴赏与创造:借助课文赏析赋的特点,关注文中所使用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了解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
21《三黑和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字与写字:读准“疙瘩、顺溜、蹚坏等字音,会读多音字“场”。2.阅读与鉴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借助工具书或自己的积累理解“翻身、白霎霎、送公粮等词语意思;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及获得土地后的喜悦之情。3.表达与交流:说说自己对脚下土地...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会认“誊、励等6个生字,正确认读“腼腆、谨慎”等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腼腆、得意扬扬等词语的理解。(重点)2.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情感上的变化。(重点)3.通过品读感悟和交流探究,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抓住描写动作、语言和...
17《松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7松鼠【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敏捷、光滑、搭窝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3.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4.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教学重难点】1.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
二《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登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以“杜甫很忙导入,根据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上杜甫的足迹图呼应“杜甫很忙”并带出《登高》。二、明确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三、了解作者结合足迹图分析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并点出每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四、背景介绍此诗写于大历二年...
6怎么都快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7.怎么都快乐【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怎、独、跳、绳、讲、羽、球、戏、排、篮、连、运13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玩、很、当、音、讲、行、棋、许”8个汉字。2.联系上下文了解“独自、静悄悄、有劲等词语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积累“跳绳,踢足球”等词语,并能照样子说出这样结构的词语。3.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情趣,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
7静夜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静夜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夜、思等9个生字,认识反文旁,会写“思、床”7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3.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4.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5.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体会作者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教学难点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导入1.夜晚来了,月亮出来了,出示“月,它...
2乡下人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2、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教学重点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回顾谈话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
1《阿Q正传》(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必下《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阿Q形象。2.理解作者意图,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3.体味鲁迅对国民性的观察与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思考。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概括归纳阿Q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双重性格);教学难点:理解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和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
2《边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把握故事情节内容,了解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3、分析翠翠、爷爷及傩送的人物形象,并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点。4、领会作者的创作主旨,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教学重难点】分析翠翠、爷爷及傩送的人物形象,并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点。领会作者的创作主旨,走进...
2找春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找春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读“脱、袄等14个生字,会写“荡、寻、杏”3个上下结构的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出语气和重音。3.读懂课文,感知早春时节的美丽,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乐趣。【教学重点】1.认读“脱、袄等14个生字,会写“荡、寻、杏”3个上下结构的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出语气和重音。【教学难点】...
1春夏秋冬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春夏秋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实物或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四季的变化。借助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四季景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美的...
1《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主要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
7《猴王出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猴王出世》教学设计《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吴承恩,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大唐西域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吴承恩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文中石...
18威尼斯的小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威尼斯的小艇【教学目标】1.学生应掌握“尼、艄、翘等7个生字,并准确发音多音字“哗”。同时,他们需要能够书写“尼、斯、艇等12个字,并正确读写“纵横、窗帘、手忙脚乱”等11个词语。2.在默读课文后,学生能够总结出课文围绕小艇所描述的几个主要方面。3.学生应能够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明确描述小艇的特点,并领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4.通过深入学习课文,学生将了解到威尼斯独特的...
5《琥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琥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琥珀》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科普类文。这篇文章不仅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还承担着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语感的责任。在内容方面,课文主要描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包括松脂球的形成和化石的形成两部分。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细致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