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与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句义,深刻理解林觉民对妻子和国家的爱。审美鉴赏与创造:品析表达,感受朴实语言中的至情至性。文化传承与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爱国意识。教学重难点1、了解林觉民爱的多种表达方式;2、体会林觉民等革命烈士的大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进书信不知道同...
11赵州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赵州桥》教学设计教析分析:《赵州桥》是新部编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它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为我们呈现了赵州桥设计的意义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并从建筑艺术这个角度,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书本上的字面意思不成问题。但在现代化技术高...
《我的自画像》教案设计英才校区温芮一、教学目标:1.通过《我的自画像》习作训练,从而获得一个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2.初步掌握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3.在自我观察和老师指导下,写一段介绍自己外貌特点的话,说一说自己的性格特点,记得举一个典型事例来说明。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抓住自己独特的外貌特征,反映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难点...
17《爬天都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7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爬天都峰》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和老爷爷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相互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重点指导“攀、链”等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中蕴含的哲理,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3.抓住关键词句,想象人物语言、动作,体会彼此的勇气。...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10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一起读诗吧(其二)——10.《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3.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教学重难点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课时安排2课时前置性学习内容1.查找资料,了解艾青生平及作品。2.朗读课文,预习生字、新词。情境与任务活动一:初读课文,初感绿意1.初读课文,...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品味文言的韵律美,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2.把握文中“静的内涵,理解君子所需具备的核心品质,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嘱托。3.学习诸葛亮的修身智慧,感受传统文化家书的魅力,感悟家风文化及家风传承的意义。教学重点把握文中“静”的内涵,理解君子所需具备的核心品质,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嘱托。教学难点...
23《黄继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黄继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简要复述课文。2..能找出黄继光动作、语言和敌军火力猛烈的语句,体会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并能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对人物精神品质作出准确解释。教学重点围绕“闪闪发光的人物的主题,给黄继光制作一张拉拉书人物介绍卡,在介绍卡中体现出人物最触动你的闪闪发光的品质。教学难点能找出黄继光动作、语言和敌军火力猛烈的语句,体会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鹿角和鹿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后作业(无答案)《鹿角和鹿腿》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生字。学生能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全面看待事物,不要只关注事物的某一方面。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每...
10《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0《阿长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文章思路,把握阿长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2.探究回忆性散文的“双重视角,感悟作者对阿长深厚的情感。3.学会感受生活,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习任务】1.初读课文,认识阿长2.细读课文,读懂阿长3.研读课文,读懂独特情感4.交流研讨,学习写作手法【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曾学过鲁迅的《从...
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关键词,理解阿长形象。2.运用联想,寻找怀念真情。教学时间:15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也有过交织着甜蜜与苦涩的童年。今天,我们从阿长与《山海经》这篇回忆性散文中,阅读“小”鲁迅的童真表达,体会“大鲁迅的温情回忆。二、抓关键词,走近阿长1.范读最后两段,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这三个...
6千人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千人糕》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千人糕的名字由来。2.认识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理解“反复的意思。3.了解劳动人民制作千人糕的辛苦,懂得好东西要付出劳动才能得来的道理,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千人糕”名字的由来。三、教学难点:懂得好东西要付出劳动才能得来的道理。四、教学过程:1.同学们,你们吃过水果吗?谁能告诉...
22《小毛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语文《小毛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梳理小毛虫的变化过程。2、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讲故事。教学重难点借助提示讲故事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梳理文章脉络孩子们,你们好,我是来自芙蓉区大同第二小学的万千老师,动物王国要举行“故事大王挑战赛”,你们想获得故事大王的称号吗?有四个关卡等着你们,有信心闯过吗?第一关:我是词语小达人1.师出示词语:...
14母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4母鸡教案一、教学内容《母鸡》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一篇散文佳作,语言风格平实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叫声难听,欺软怕硬,极爱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二、教学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
1《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一)本单元中,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作为唐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其入选本教材的经典作品堪称唐诗中的精品。通过本诗及另外两首诗的学习,领略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巅峰的唐诗的大致格局和风貌。(二)李白诗歌的学习宜突出其作品所体现的独特的人格力量和抒情风格,“知人论世固然重要,而且不少专家及一线教师把此诗看做是...
6狼牙山五壮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学列小标题。3.紧扣壮士展开阅读,了解五壮士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英勇形象,感悟“壮士内涵,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会凭借自己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关心作品中人物的...
5鲁滨逊漂流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鲁滨逊漂流记》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预测情节、猜读目录、设置悬念等方式激发阅读兴趣。2.品读书中片段引导关注内心独白,对书中人物进行新的认识和理解。3.感受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翻译版本的语言特点,学会选择适合的版本。教学重难点品读书中片段引导关注内心独白,对书中人物进行新的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1.才华横溢,潇洒一生,豪笔轻挥,写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生曲...
21《杨氏之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朗读等教学活动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感悟文言文的语文魅力。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3.紧扣重点词句,感受杨氏之子的“甚聪慧,体会故事中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魏晋南北朝的幽默生活情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把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和机智。教学难点:体...
9黄山奇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黄山奇石》教学设计《黄山奇石》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家乡。单元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这是对一年级下学期“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训练点的巩固与提升。《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短文,图文并茂,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怪石嶙峋,景色神奇,十分有趣。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课...
《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扑进母亲的怀抱——《回延安》逐字稿一、导入延安,是一个无比神圣的名字,那里有宝塔山,有杨家岭,有枣园,每一个地方都像闪亮的红星,曾映亮了大半个中国。那里,曾有大批进步青年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后来这些人离开后对延安魂牵梦萦。若干年后,他们回到延安,看到熟悉的延安,又会是怎样一种情怀呢?今天我们走进贺敬之的《回延安》,去感受诗人重回延安的这份深情厚谊。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