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火烧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火烧云》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火烧云》的基本内容,理解火烧云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观察等多种方式,感受火烧云的美丽与壮观。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合作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
17《跳水》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跳水》(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文章记叙了在一般轮船上发生的事:水手们拿猴子取乐,小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形势非常危险之际,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本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
26方帽子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练习+学习单学习任务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小学语文年级三年级学期春季课题方帽子店教科书书名:统编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学习目标1.认识“蕉、扣等7个生字,借助意思,读准多音字“一溜烟似的”。2.学习提取对比的关键信息,补充图表。通过小组合作,借助图表复述课文中最意想不到的内容,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能力。3.体会方帽子店成为古董的原因,并从中得到启发。课前学习任务1.完成...
20小壁虎借尾巴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够认识并正确书写课文中的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通过观察、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动物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
1《促织》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促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2.学会阅读具有荒诞、浪漫主义风格小说的方法。【课前准备】1.完成情节和人物分类归纳的任务卡。2.收集古今神话、传说、小说、影视作品中“超现实”的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第一课时各学习小组根据汇集上来的学习卡片,整理字词,疏通文意,同学们对《促织》的故事有了初步了解,对成名之子魂化促织...
24羿射九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小学语文年级二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羿射九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学会梳理这一类神话故事脉络。能就自己觉得神奇的内容和同学交流。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学会梳理这一类神话故事脉络。教学难点:1.能就自己觉得神奇的内容和同学交流。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个神话故事,大禹治水。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今天我们走进一篇具有神...
第17课《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理解文章中莲花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4.培养学生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莲花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
9《短诗三首》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9短诗三首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3.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学习重难点1.识记生字新词,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学情分析通过有梯度、有层次的探究式学习,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生活,感悟诗歌情感...
13《花钟》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课《花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单元整体任务框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第一、第二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通过学习体会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开放的好处,并借鉴课文的表达进行仿写。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第一...
13寒号鸟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寒号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寒号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随文识字、集中识字、联系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等方式,认识“堵、缝等17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号、当”,教师指导书写“面字,结合左右结构的特点,自行书写“阵”字。2.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师生共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读懂课文,理解、体会为什么在严寒的冬天,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3...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2《与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与妻书》教案《与妻书》,又名为《与妻诀别书》,这是一封充满深情与悲壮的书信。它出自清朝末年的一位英勇烈士——林觉民之手,他不仅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更是为了反清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志士。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晚,林觉民在生死攸关之际,为他的挚爱妻子陈意映写下了这封诀别信。字里行间,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动容,不...
《池子与河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池子与河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池子与河流》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以及付出辛勤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2.在比较中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诗歌的韵味。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及它们所代表的生活态度。教学难点:理解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及它们所代表的生...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课标分析:基于高中语文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核心素养的要求,我在设计本课素养目标时侧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加强文言知识积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
第三单元作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必修上第三单元作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短评的性质、特点;阅读优质的文学短评,掌握文学短评的基本要求和写法;学会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解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预习任务】阅读教材第69-70页《学写文学短评》和《强基》第122页,了解文学短评的概念及写作要求。思考文学短评与读后感有什么区别?强基上的文学短评语段存在哪...
1《赤壁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教学设想】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作为一篇赋,我觉得应该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
第六单元《小说个性化语言欣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小说个性化语言欣赏教材解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材中关于第六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设置有五个,其中之一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物性格特征。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性格形象的重要方法,由此,以小说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为抓手,可以深入透彻地把握人物性格形象,从而达到理解作品主题的目的。学...
《剃头大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练习+学习单学习任务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小学语文年级三年级学期春季课题《剃头大师》教科书书名:统编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或句子。2.能通过比较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不同,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与童趣。3.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害人精”“剃头大师背后真正的含义,...
20我们家的男子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细腻描绘孩子成长趣事的美文,笔触间流露出成年人的深沉感慨。文章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小男孩从稚嫩孩童逐步蜕变为坚毅小“男子汉的精彩过程,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作者巧妙地通过几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典型事例,将小男孩身上那份独特的“男子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全文语言既风趣幽默,...
13人物描写一组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2个课时)13人物描写一组【教学目标】1.认识“嘎、绊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跤、搂等15个字,会写“摔跤、手疾眼快”等10个词语。2.能结合三个片段中描写人物的语句,说出人物的特点。3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的特点,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重点】1.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小嘎子、车夫、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