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角三角形讲义根底版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1.SAS〔边角边——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相等且夹角对应相等〕2.ASA〔角边角——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且这两个角所夹的边也对应相等〕3.AAS〔角角边——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且一角所对的那条边也对应相等〕4.SSS〔边边边——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5.HL〔只限于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直角三...
北师大新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假设一元二次方程x2+2x+m=0中的b2﹣4ac=0,那么这个方程的两根为〔〕A.x1=1,x2=1﹣B.x1=x2=1C.x1=x2=﹣1D.不确定2.关于x的方程kx2+〔2k+1〕x+〔k1﹣〕=0有实数根,那么k的取值范围为〔〕A.k≥﹣B.k>﹣C.k≥﹣且k≠0D.k<﹣3.假设关于x的方程kx2﹣6x+9=0有实数根,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A.k<1B.k≤1C.k<1且k≠0D.k≤1...
5.2求解一元一次方程〔3〕(含答案)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出正确选项填在题目的括号内〕1.解方程,去分母时方程两边应同时乘以〔〕A.3B.4C.12D.202.解方程时,去分母正确的选项是〔〕A.B.C.D.3.把方程去分母,正确的选项是〔〕A.B.C.D.4.与方程的解相同的方程是〔〕A.B.C.D.5.以下解方程中,去分母正确的选项是〔〕A.由,得:B.由,得:C.由,得:D.由,得:6.方程的解为()A.B.C.D....
21.2.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胡雯雯〕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本节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最后一节课.在之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已经掌握的根底上,学生经历探索,尝试发现韦达定理,感受不完全归纳验证以及演绎证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规律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二〕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2.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
1.2.1极坐标系的的概念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理解极坐标系的概念。2.能在极坐标系中用极坐标刻画点的位置,体会在极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区别。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极坐标的意义。难点:能够在极坐标系中用极坐标确定点位置。学法指导通过课前自主预习,理解极坐标系的概念,能在极坐标系中用极坐标刻画点的位置。课前预习1.极坐标系的建立:在平面内取一个定点O,叫做;自极点O引一条射线;再选定一个...
1/2教学设计课题:20.2函数备课人刘素洁一、教学目标:理解实际背景对函数自变量取值的限制掌握如何求一个函数关系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重点:理解实际背景对函数自变量取值的限制难点:掌握如何求一个函数关系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三、教学过程:个案补充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函数?你能举个例子吗?2、当x值为什么数时以下代数式有意义?说说你的理由?〔1〕2x+1〔2〕〔3〕自主学习(二)函数表达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
初中数学竞赛专题辅导代数式的求值代数式的求值与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关系十分密切.许多代数式是先化简再求值,特别是有附加条件的代数式求值问题,往往需要利用乘法公式、绝对值与算术根的性质、分式的根本性质、通分、约分、根式的性质等等,经过恒等变形,把代数式中隐含的条件显现出来,化简,进而求值.因此,求值中的方法技巧主要是代数式恒等变形的技能、技巧和方法.下面结合例题逐一介绍.1.利用因式分解方法求值因式分解是重...
知识导航夯实根底板块一梅涅劳斯定理及其逆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的三边、、或其延长线交于、、点,那么.这条直线叫的梅氏线,叫梅氏三角形.证法一:如左图,过作∥证法二:如中图,过作交的延长线于三式相乘即得:.证法三:如右图,分别过作的垂线,分别交于.那么有,所以.梅涅劳斯定理的逆定理:假设、、分别是的三边、、或其延长线的三点,如果,那么、、三点共线.【例1】如图,在中,为中线,过点任作一直线交于点,交...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赵桂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态观察、比照、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交流活动中,复习稳固加减混合运算,学会对较复杂数据的灵活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确实可以直观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情感态...
BACD正面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五章投影与视图综合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以下命题正确的选项是〔〕A三视图是中心投影B小华观察牡丹话,牡丹花就是视点C球的三视图均是半径相等的圆D阳光从矩形窗子里照射到地面上得到的光区仍是矩形2.平行投影中的光线是〔〕A平行的B聚成一点的C不平行的D向四面八方发散的3.在同一时刻,两根长度不等的柑子置于阳光之下,但它们的影长相等,那么这两根竿子的相对位置是〔...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反比例函数同步测试题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近视眼镜的度数y〔度〕与镜片焦距x成反比例.400度近视眼镜片的焦距为0.25米,那么眼镜度数y与镜片焦距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2、如果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过点〔2,-3〕,那么k=.3、y与x成反比例,并且当x=2时,y=-1,那么当y=3时,x的值是.4、y与〔2x+1〕成反比例,且当x=1时,y=2,那么当x=0,y的值是.5、假设点A〔6,y1〕和B〔5,y2〕在反比例函数y=−4x的...
西工大附中教师备课用纸学科:数学授课教师:陈静蓉授课年级班级:初一〔A1,A2班〕课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授课时数:1教学目的及要求: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的关系。2.使学生了解有关点、线、面及某些根本图形的一些简单性质。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积累有关的图形的经验,开展空间观念。4.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物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
备战中考数学——四边形练习题一、选择题1、对于非零向量、、以下条件中,不能判定与是平行向量的是〔〕A.∥,∥B.+3=,=3C.=﹣3D.||=3||2、用配方法解方程时,原方程可变形为〔〕A.B.C.D.3、用两块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拼成的四边形是〔〕A.等腰梯形B.菱形C.矩形D.正方形4、以下命题中错误的选项是〔〕A.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B.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C.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D...
1.1.1不等式的根本性质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不等式的性质;2.会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3.理解不等式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探究不等式的解法的规律和方法。学习重点难点重重点:掌握不等式的性质。难点: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以及能熟练地运用作差法、作商法证明不等式。学法指导通过课前自主预习,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并会正确理解和应用。课前预习〔阅读课本第1-4页,完成下面知识点的梳理〕一、...
数学初中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西工大附中分校李新民一、设计理念?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着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展开设计.课堂开门见山让学生观察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图片,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总结概括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名称及其特征;整个教学过程丰富图片的设计,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兴趣,创立了活泼欢快的课堂气氛是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理念.二、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
备战中考数学专题练习〔2019人教版〕-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第三边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2.如图,在△ABC中,∠C=90°,以A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AC于点M和N,再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连结AP并延长交BC于点D,那么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BAD=∠CADB.点D到AB边的...
八年级数学分式测试题1.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各项系数化为整数,分子、分母应乘以〔〕A.10B.9C.45D.902.以下等式:①=-;②=;③=-;④=-中,成立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0.000059,正确的选项是〔〕.A5.9×10-5B5.9×10-4C0.59×10-3D0.59×10-44.以下计算:①;②;③;④.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4B3C1D05.当x时,分式无意义。6.当x时,分式|x|−3x−3的值为零。7.以下各式,,x+y,,-3x2,0中,...
课题: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三节?平行线的判定?〔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平行线的判定是“平行线〞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行线的有利工具,是学生们学习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及其判定的重要根底,在整个初中几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难点之一,更在整个初中教学的数学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开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由此...
深大附中数学导学案〔八年级上〕学习目标: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开展应用意识学习重点: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并初步学会运用;学习难点: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并会利用方程和勾股定理熟练进行有关计算;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导学案、课件;2、学生准备:练习本、课本、作图工具、剪刀、自制圆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