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考试笔记整理[共46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历程第一阶段:梁思成、刘敦桢、朱启衿等第二阶段:继承成果,并向纵深发展,由“通史”的研究转向专题研究,建国之前就已经开始,建国之后更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在文革之后得以继续发展,广为开拓。专史研究——技术史、断代史、城市史类型研究——住宅、园林、宗教建筑、民族建筑、书院、长城等专题方面——文物保护、防灾、风水、匠师等第三阶段:——史论结合,甚至以论为主除了继续对前阶段进行展拓之外,在已有的基础上展开对建筑理论的探讨,努力将对中国建筑的研究进一步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主要成果:《中国建筑美学》候幼彬《华夏意匠》李允鉌中国古代建筑一直没有得到国人充分研究的原因:客观原因:建筑遗存的稀少;建筑史籍的缺乏;主观原因:“道器相分”;自我的虚无主义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误区: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将重点放在装饰图案的收集上;复古主义的思想导致将重点放在大木制作的原理上;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将重点放在古代建筑的形式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重点全部放在正式建筑上。中国古代建筑的稳定性和多元性—从文化的视角解读稳定性:(时间)主流——木构架体系多元性:(空间)其他体系与木构架体系并存建筑与文化: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建筑体系必定是依附于特定的文化体系发生发展的!1.稳定性夏商西周(BC2070~BC771)东周(春秋战国)(BC770~BC221)秦汉(BC221~AD220)三国两晋南北朝(AD220~AD581)隋唐(AD581~AD907)五代、北宋(辽)、金、南宋(AD907~AD1271)元、明、清(AD1271~AD1911)稳定性——中国古代文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结论——无论在单体形态上,还是在群体布局上,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如同中国古代文化一样,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延续性)的特征。中国古代文化稳定性的解释(1)地理环境的决定性因素——封闭(2)农耕文明的形态——定居(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维习惯——机械传承2.多元性考古学\民俗学\神话传说\“墨渍式”“多元发生1.京津文化圈2.黄河文化圈3.吴越文化圈4.楚汉文化圈5.皖南文化圈6.闽越文化圈7.客家文化圈8.维族文化圈9.藏族文化圈木构架承重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取、材(2)适应性强,可亭、可厅、可居、可藏(3)有较强的抗震能力:柔性构造(4)施工速度快:模数制、定型化,施工面广(5)便于拆迁,修缮:榫卯结构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与概念1、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类型抬梁式穿...

1、培基文库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3. 培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4.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档标题下面举报,也可以联系客服投诉QQ:188878628

Q、文档下载后会有水印吗?

A、文档预览未下载之前背景显示网站的名字“培基文库”,下载之后不带有任何关于培基文库名称、网址等网站本身信息水印。

Q、我下载的文件找不到了?

A、Windows电脑快捷键“Ctrl+j”,苹果(Mac)电脑按(“⌘+j”),(几乎适用所有的浏览器)

哈哈哈我下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欢迎大家光临,各种实用文档供大家筛选

确认删除?
批量上传
意见反馈
上传者群
  • 上传QQ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在线客服
  •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